凯时KB88平台登陆官网

新闻中心 NEWS

当前位置: > 凯时KB88平台登陆官网 >
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奖得主汤普森:冰川上的来客
日期:2024-05-19 14:18 人气:
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朗尼汤普森(Lonnie Thompson)已经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月。由于要等待心脏移植手术,他没能飞到北京参加中科院2011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的颁奖仪式。 但在许多中国科学家心中,这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的冰川学家

  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朗尼汤普森(Lonnie Thompson)已经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月。由于要等待心脏移植手术,他没能飞到北京参加中科院2011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的颁奖仪式。

  但在许多中国科学家心中,这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的冰川学家早已是当之无愧的获奖者。

  汤普森是世界知名的冰川环境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曾获美国科学家最高荣誉“国家科技奖章”。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就开始致力于热带高寒地区冰芯古气候的重建和研究,足迹遍布南美、非洲、亚洲的高寒地区。

  汤普森也是第一个走进西藏的美国科学家,但初入西藏的他人生地不熟,有6周,都是在天山的崇山峻岭里跋涉。“1984年,我很幸运地结识了中科院院士姚檀栋。那时候他还在读研究生,研究天山地区的水资源。我们每天一起走很远的路,探讨着科学和未来。”

  就这样,汤普森与姚檀栋近30年的合作就此展开,他们成了一生的同事和挚友,这名美国人的科研生涯再也没离开中国。

  从5300米的敦德冰川开始,到1997年7200米的最高钻探点,汤普森与中国同行一道,先后5次入藏,克服了高寒、缺氧等恶劣的环境条件,获取了大量宝贵的冰芯数据,为人们了解过去气候变化、预测未来并及时采取适应对策作出了诸多贡献。

  在艰苦的工作中,汤普森也确信了另一件事:“即使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中美双方的科学家都在朝着共同目标努力。这让我相信,科学没有国界,早晚有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会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将近30年前,中国的冰川学还不是很强,而美国不管在设备还是在技术上,都已经比较先进了。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那时候汤普森就强调,双方的合作一定要是平等的。我们从野外取回来的冰芯,也都是一家一半。”

  汤普森是热带山地冰川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所在的美国伯德极地研究中心也理所当然成了这一领域的“老大哥”。

  但学术上的竞争关系,却没能影响汤普森将他的知识和思想分享给年轻的中国同行。“这些年我和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青年冰川科学家。两家研究所保持着互派研究生和博士后的传统,我认为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2004年,汤普森出任青藏所学术副所长,直接参与了青藏所学术方向的确定和野外台站的建设,为研究所的战略发展出谋划策,并成为中国科学家倡导的“第三极环境计划”的积极参与者、支持者和领导者。2009年,他与姚檀栋及德国科学家Volker Mosbrugger作为该计划的3位联合主席,为计划的发展和壮大投入了宝贵的专业知识和智慧。

  同时,汤普森还积极联合青藏所申请各类国际研究项目,在他的介绍下,《》等国际知名媒体也来到中国,报道青藏所的研究工作。

  2009年,汤普森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他的使命有了新变化。“30年前,我与姚檀栋在兰州吃拉面的时候,探讨着青藏高原所成立的可能性,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现在那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汤普森认为,最近几十年中国科技界最大的变化在于新鲜血液的加入和科研条件的改善。“中国1984年以来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我很高兴能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中科院在重视科学、科学家及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等方面做得很好。”汤普森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中科院的未来取决于能否继续为科学家提供开放、平等的科研环境。同行评议是科学研究的黄金法则,我认为它同样也是确保中科院未来顺利发展的黄金法则。”

  2011年,汤普森手书长达6页的寄语,给“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投稿。他在文中写道:“从1984年开始我就一直在中国工作我们在优越和恶劣的条件下都一同工作过,在此过程中我一直坚信人类精神的美好与伟大。虽然我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文化和精神信仰,但我们因同为人类而紧紧相连。”

  汤普森被认识的人叫作中国科技界的“白求恩”。正如他自己所说,“冰川不会因为国界而止步”,这个冰川来客与中国的故事,也还会有许多精彩的续篇。

上一篇:致敬传递温暖的人们
下一篇:2015年温州妻子被家暴15年反抗无果后将其杀害婆婆:我不怪你 返回>>